教養專家:你寵壞孩子的5個跡象

2025-03-21

說到被寵壞的孩子,我們腦中可能會浮現那些沒拿到想要的東西、被要求守規矩或是因為遇到任何不方便,就大發脾氣的孩子。
不過,孩子之所以出現被寵壞的行為,不只是特權意識或父母一味的讓步造成,還與情感需求沒有被滿足、界線前後不一以及欠缺情感連結有關。
親子關係教練朗妲(Reem Raouda)研究過200多個孩子,發現被寵壞的行為,有時候可能彰顯出孩子內在沒被滿足的需求。
朗妲提出被嚴重寵壞孩子的5個特徵,並告訴家長該如何改正這類行為:
1. 孩子無法接受「不行」 孩子抗拒規則不是因為規則很困難,而是因為不清楚的界線令他困惑、挫折。
若你的規則欠缺一致性,讓孩子無所適從、難以預測,或者孩子對於會影響到他們的決定感到無力,可能會用行動反彈,設法找回控制感。
家長該怎麼做:比起只是說「不行」,你應該肯定孩子的感受,說「我知道你很沮喪,因為你想要繼續玩,但現在是上床睡覺的時間了。」
用溫和堅定的方式設定界線,告訴孩子規則不是為了控制他們,而是為了建立信任並保護孩子的安全。
2. 孩子一直在刷存在感 當孩子一直要求關注,通常是代表感情疏離,或對於在家裡的地位沒有信心。
感受不到與家人感情、充滿不安全感的孩子,會要求更多時間、肯定與安慰。
舉例來說,在社交場合裡不斷打斷家長或黏著家長的小孩,不一定是有需求,更可能是只要焦點不在自己身上,就不確定自己是否重要。
家長該怎麼做:
每天撥出10到20分鐘,不分心地與孩子交流感情。時間愈長愈好。
玩耍、聊天或只是陪在旁邊都可以。利用這些時刻告訴孩子,「你已經夠好了」。
當孩子有了足夠的安全感,就不會再一直持續要求關心。
3. 孩子亂發脾氣來達成目的 亂發脾氣不是在操縱,而是在求救,表示孩子處於崩潰模式,沒有辦法處理強烈情緒。
通常這是因為孩子覺得情緒被忽視、沒有被聽見、沒有發言權而感到無力,或者因為太多噪音、活動或改變太大受到過度刺激。
家長應該怎麼做:保持冷靜,肯定他們的感受(「我知道你真的很沮喪」)並提供安慰(「我在這裡陪你直到你感覺好一點」)。
孩子會透過親子連結在學習調節情緒,而不是透過控制。
4. 孩子抗拒負責任 拒絕打掃、寫功課、輕易放棄的孩子不是難搞或是懶惰,他們可能一直以來太常被保護得很好,不用面對挑戰
也可能是在內心還沒準備好之前,就被逼迫獨立。
家長可以怎麼做:讓孩子負起與年齡相稱的責任,並合作完成。一起煮飯、解決小問題,成為一個團隊,記得要稱讚他們的努力而不只是結果。
當孩子覺得自己很有能力,並且受到支持,自然而然就會湧現責任感。
5. 孩子缺乏感激 孩子對於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感到挫折時
可能會出現不知感激的舉動,很多情況下這不是因為孩子驕縱、自我中心,而是他們沒有被傾聽,親子連結不夠或是覺得無力。
如果孩子一直拿到玩具、糖果來彌補欠缺的情感陪伴時,也容易對於真正重要的東西喪失感謝的能力,變得麻木。
家長應該怎麼做:感恩來自人與人之間發自內心、真正的情感連結。跟孩子一起創造有意義的時刻,可以一起煮飯、寫卡片或是分享小小的喜悅,當孩子感覺自己屬於這個家庭、能夠做出貢獻並且受到重視,就會懂得感激。
朗妲常常提醒家長不要過度獎勵小孩。
舉例來說,如果孩子幫忙打掃家裡,比起給他們零用錢或是甜點,你可以說「謝謝你幫忙,這對我很重要,而且一起做這件事很好玩」。
你的目標是讓這些時刻充滿意義,而不是用獎勵引誘他們做事
天下雜誌

臺中市私立手中寶托嬰中心

地址:台中市烏日區中華路6號

電話:04-2338358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