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玩遊戲輸了就生氣?大人的比較讓孩子更在意輸贏

2023-07-07

孩子大約從4歲起,對輸贏有明顯的感覺,偏愛贏,不喜歡輸。
到了5歲左右,輸已經不只是討厭,而是感覺幾近毀滅,大人會明顯覺得「孩子每次都想贏」。
這是因為4、5歲的孩子已很擅長分類:大小、快慢、高矮…,在這些過程中,每每都是「比較」:我比較快、我要大的、為什麼他比我多……,就這樣,生活中充斥著「比較」,逐漸也會有「競爭」意識出現。
在這個階段,孩子對於「比較」的結果也有優劣之分,大的、快的、高的、贏的往往都帶有「比較好、比較優勢」的成分,而小的、慢的、矮的、輸的,則常常和「比較不好、比較差」畫上等號。
這樣錯誤標籤化的結果,就會讓孩子產生「輸不起」的心態。
孩子好勝心強、輸不起,原來跟「這件事」有關:
孩子為何好勝心強,容易輸不起呢?其實跟「比較」有關:「xxx比較會講話」、「xxx先把飯吃完了」、「xxx長得比較高」……。
小腦袋瓜統整這些資訊後發現,比較好的一方,代表優秀、受大人喜歡,比較弱的一方,則代表比較差勁,大人不喜歡。
每位孩子都希望被關注,受父母喜愛,因此自然會糾結「我要贏,我不要輸」。
常有爸媽詢問,「孩子輸了就崩潰,到底要不要讓孩子?」答案是:「不要」。
尤其對5歲以後的孩子,更不能輕易妥協因為5歲左右開始喜歡競爭,喜歡跟他人比較自己的表現。
孩子輸不起,要用五句話引導 家有輸不起的孩子,到底爸媽該如何引導?不刻意讓孩子,要讓孩子經歷挫折,但也不該是大挫折。
因為大人和孩子競賽原本就不公平,要讓孩子懂得彼此天生就有差異,例如體型、身高、力氣等,可以透過調整規則來競賽,例如丟球時,孩子可以近一點丟;下棋時,只要孩子超過三分鐘沒輸就是勝利……等。 此外,在競賽或遊戲過程中,爸媽要常說五句話,讓孩子知道面對輸、贏可以怎麼做:
一、示範態度》失敗當下說:「很好玩,雖然輸了但想再玩一次」 這是示範「失敗」給孩子看,讓孩子學習輸的時候,可以怎麼辦,同時也強調遊戲好玩(過程)比輸贏重要。
二、自我正向》對連續挫敗時說:「沒關係,我會想辦法下次再挑戰」 這是自我勉勵,同時也提供孩子面對失敗時該有的態度,可以檢討錯誤,積極面對,下次還是會有機會贏的。
三、轉念思考》遊戲開始前說:「每個人都有機會贏,這樣會更好玩」 這是理性提醒自己和孩子,遊戲本身就會有輸有贏,喜歡玩遊戲的原因,應該不是結果,而是互動的過程有趣好玩才對,大家都認同,在開始遊戲。
四、理性提示》錯誤信念時說:「這只是玩遊戲,遊戲就是有輸贏」 這是學習轉念思考,當孩子執著自己一定要贏時,更要將這句話帶給孩子,每個人都想贏,但是如果一個遊戲,都只有某一方贏,其他一直輸的人會不會覺得很無趣,不想再玩了呢?尤其當遊戲是不太公平,只對要贏的那一方有利時,要讓孩子能同理他人感受。
五、贏家暖語》獲得勝利時說:「謝謝你陪我玩,遊戲才會這麼好玩」 這是表現贏家風範,讓孩子知道贏的人不是驕傲自滿,而是要感謝對手,如果不是對手很認真、努力的參與,最後贏得勝利時也不會這麼開心。
「輸贏」扮演重要的角色,這些經驗使孩子更成熟 「輸贏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未必不好,相反的,還有著重要的意義。
「贏」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,產生「我可以」的信念,更勇於去挑戰,有利於去面對充滿競爭性的未來。
而「輸」能讓孩子更富有同理心,學會處理負向情緒,知道自己不是全能,懂得量力而為,也能知道自己有哪些進步空間,思考策略學習改善,因此輸或贏的經驗,對孩子都是重要的。
另外,也要再次提醒爸媽,若你觀察到孩子的好勝心強,平常在家不要輕易妥協。
如果在家總是贏,就會學到錯誤的自我認識:「我很厲害」,也讓孩子對於失敗、挫折毫無準備與調節能力。
這樣孩子一旦進入校園,發現充滿挑戰,就會容易想放棄;而且在孩子心目中,父母是充滿智慧,能解決許多問題的人,但如果爸媽輸給孩子,會讓孩子懷疑爸媽是否有能力幫他解決生活中的一切問題,進而產生不安全感,心裡有話不說,會慢慢出現「說了也沒用,爸媽又沒有比較厲害」的想法。
孩子輸或贏時都有該學習的事,而這中間的情緒調節也很重要,小孩子「輸不起」是一時的,但別因為大人未適時的引導,而讓孩子未來也輸不起。

臺中市私立手中寶托嬰中心

地址:台中市烏日區中華路6號

電話:04-23383580